當前位置:首頁 > Kaiyun全站官网登录 > 21世紀十年間照亮世界的科技成就
光陰如彈指,新千年已匆匆走過10年。 站在10年節點上,回望世界,我們(men) 在興(xing) 奮與(yu) 陣痛中度過了3650個(ge) 日日夜夜:一件件照亮人類前行的科技成果誕生,一位位影響世界的人物登場,同時,我們(men) 賴以生存的家園也一次次遭受生與(yu) 死的磨難。
1,火星月球發現有水
2004年1月4日和1月25日,美國“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分別在火星登陸。兩(liang) 輛火星車的zui大成就是共同發現了火星上曾經有水的證據。同時,在環火星軌道上運行的歐洲“火星快車”探測器也發現火星南極存在冰凍水。這是人類直接在火星表麵發現水。
在經曆9個(ge) 多月的太空旅行後,美國“鳳凰”號火星探測器2008年5月25日成功降落在火星北極附近區域,這是*個(ge) 在火星北極附近著陸的人類探測器。按照計劃,“鳳凰”號著陸後展開了為(wei) 期3個(ge) 月的火星地麵探測。同年7月30日,“鳳凰”號的機械臂把一份土壤樣本遞送到熱量和釋出氣體(ti) 分析儀(yi) 中。在樣本加熱時,分析儀(yi) 鑒別出其中有水蒸氣產(chan) 生。這是火星上存在水的zui直接證據。
2009年11月,科學家們(men) 肯定地表示,月球上有水而且數量可觀。2009年10月9日,美國航空航天局利用火箭在月球表麵撞出一個(ge) 直徑100英尺的坑,並在產(chan) 生的碎片中測量到25加侖(lun) 以水蒸氣和冰的形式存在的水。
2,人類基因組序列圖完成
2000年6月26日,美國總統*和英國首相布萊爾聯合宣布:人類有史以來的*個(ge) 基因組草圖已經完成。
2001年2月12日,中、美、日、德、法、英等6國科學家和美國塞萊拉公司聯合公布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初步分析結果。
人類基因組計劃中zui實質的內(nei) 容,就是人類基因組的DNA序列圖,人類基因組計劃起始、爭(zheng) 論焦點、主要分歧、競爭(zheng) 主戰場等都是圍繞序列圖展開的。在序列圖完成之前,其他各圖都是序列圖的鋪墊。也就是說,隻有序列圖的誕生才標誌著整個(ge) 人類基因組計劃工作的完成。
2003年4月15日,在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發表50周年前夕,中、美、日、英、法、德6國元首或政府首腦簽署文件,6國科學家聯合宣布:人類基因組序列圖完成。
人類基因組圖譜的繪就,是人類探索自身奧秘*的一個(ge) 重要裏程碑,它被很多分析家認為(wei) 是生物技術世紀誕生的標誌。也就是說,21世紀是生物技術主宰世界的世紀,正如一個(ge) 世紀前量子論的誕生被認為(wei) 揭開了物理學主宰的20世紀一樣。
人類基因組蘊涵有人類生、老、病、死的絕大多數遺傳(chuan) 信息,破譯它將為(wei) 疾病的診斷、新藥物的研製和新療法的探索帶來一場革命。
2007年,科學家闡述了人與(yu) 人之間的DNA究竟存在著多大的差異。這是一個(ge) 巨大的概念性飛躍,它將影響從(cong) 醫生如何治療疾病到人類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保護個(ge) 人隱私等各個(ge) 方麵。
3,細胞重新編程技術
美國《科學》雜誌評選出的2008年科學進展,細胞重新編程“定製”細胞係方麵的進展名列*位。
《科學》雜誌說,這些細胞係以及“定製”它們(men) 的有關(guan) 方法,為(wei) 科研人員理解甚至未來治愈一些醫學上的頑疾提供了工具,比如帕金森氏症、Ⅰ型糖尿病等。
所謂細胞重新編程,是指通過植入新的基因,改變細胞的發育“記憶”,使其回到zui原始的胚胎發育狀態,就能像胚胎幹細胞那樣進行分化,這樣的細胞被稱作“誘導式多能幹細胞”。
2008年,有兩(liang) 個(ge) 科研小組從(cong) 罹患不同疾病的患者身上提取細胞,重新編程,使其“變身”為(wei) 幹細胞。他們(men) 選取的疾病大多數是很難或者不可能用動物模型來進行研究,這就使得獲取人類細胞係進行研究的需求變得更為(wei) 迫切。
《科學》雜誌認為(wei) ,這些新的細胞係將成為(wei) 科研人員理解疾病如何發生、發展的重要工具,另外對醫學領域篩選潛在藥物可能也有幫助。如果科學家將來*掌握細胞重新編程技術,能夠更準確地控製這一技術,使其變得更加有效、安全,那麽(me) 患有不同疾病的患者將有可能用自體(ti) 健康細胞來治病。
4,人類zui早祖先確定
身高4英尺(約合1.21米)的“阿爾迪”成為(wei) 迄今為(wei) 止人類發現的zui古老原始人。她生活在440萬(wan) 年前,直到1992年被發現。經過17年的探尋和研究,科學家將埃塞俄比亞(ya) 出土的100多塊碎片拚接起來,並成功複原了她的骨骼模型。
2009年10月,科學家公布了這一成果。令人吃驚的是,作為(wei) 人與(yu) 黑猩猩的共同祖先,“阿爾迪”卻與(yu) 黑猩猩大不相同。此外,盡管生活在森林中但卻能夠直立行走的事實,推翻了此前有關(guan) 空曠草原地形對於(yu) 人類兩(liang) 足發展至關(guan) 重要的理論。
5,證實宇宙暗物質存在
2003年,美國匹茲(zi) 堡大學斯克蘭(lan) 頓博士領導的一個(ge) 多國科學家小組,借助了美國“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衛星的觀測數據以及另一項名叫“斯隆數字天宇測量”的觀測計劃的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觀測分析得出結論認為(wei) ,宇宙中僅(jin) 有4%是普通物質,23%是暗物質,73%是暗能量。2006年一個(ge) 美國天文學家小組通過美宇航局的“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等設備觀測遙遠星係的碰撞,發現了宇宙暗物質存在的zui直接證據。2007年,歐洲和美國的科學家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為(wei) 宇宙暗物質繪出的三維圖。
6,幹細胞研究成果豐(feng)
2000年,克隆和幹細胞研究取得進展。在克隆方麵,科學家克隆成功了zui難克隆的動物之一:豬。
2002年,以色列科學家將人體(ti) “腎髒前體(ti) 細胞”移植到老鼠體(ti) 內(nei) 後,發育成與(yu) 老鼠本身腎髒大小差不多的、具有一定功能的類似器官。
2003年,美國科學家對人類胚胎幹細胞完成了基因工程操作,在幹細胞應用於(yu) 醫療研究上前進了一大步;日本科學家培育出人體(ti) 胚胎幹細胞;中國科學家將人類皮膚細胞與(yu) 兔子卵細胞融合,培植出人類胚胎幹細胞。
2006年,澳大利亞(ya) 科學家在世界上成功利用單個(ge) 幹細胞使實驗鼠體(ti) 內(nei) 新長出乳腺。英國科學家利用臍帶血幹細胞培育出微型人造肝髒。
2007年,美國和日本兩(liang) 個(ge) 獨立研究小組分別宣布,他們(men) 成功地將人體(ti) 皮膚細胞改造成了幾乎可以和胚胎幹細胞相媲美的幹細胞。這一成果有望使胚胎幹細胞研究避開一直以來麵臨(lin) 的倫(lun) 理爭(zheng) 議,從(cong) 而大大推動與(yu) 幹細胞有關(guan) 的疾病療法研究。
7,納米技術重要應用
2001年,納米技術領域獲得多項重大成果。繼在2000年開發出一批納米級裝置後,科學家再進一步將這些納米裝置連接成為(wei) 可以工作的電路,這包括納米導線、以納米碳管和納米導線為(wei) 基礎的邏輯電路、以及隻使用一個(ge) 分子晶體(ti) 管的可計算電路。分子水平計算技術的飛躍有可能為(wei) 未來誕生極微小但極快速的分子計算機鋪平道路。
2003年,美國加利福尼亞(ya) 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用碳納米管研製出世界上zui小的納米電動機。
2006年,美國佐治亞(ya) 理工學院教授王中林等成功地在納米尺度範圍內(nei) 將機械能轉換成電能,研製出世界上zui小的發電機——納米發電機。
8,歐洲強子對撞機啟動
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是目前世界上zui大的強子對撞機。2008年9月1日,對撞機正式啟動。9月19日,對撞機因事故被迫停止運作。
2009年11月20日,對撞機重新啟動,並實現了*束質子流貫穿整個(ge) 對撞機。2009年11月30日創造了質子加速的新世界紀錄。對撞機將兩(liang) 束質子流加速到了1.18萬(wan) 億(yi) 電子伏特的能級,打破了美國費米國家實驗室加速器2001年創下的0.98萬(wan) 億(yi) 電子伏特的紀錄,這使得大型強子對撞機真正成為(wei) 世界上“zui強的機器”。2009年12月8日晚,又成功實現一次總能量高達2.36萬(wan) 億(yi) 電子伏特的質子流對撞,再次創下能級zui高紀錄。
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從(cong) 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設計,來自包括中國在內(nei) 的8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的約7000名科學家和工程師參與(yu) 建設。它位於(yu) 日內(nei) 瓦附近瑞士和法國交界地區地下100米深處總長約27公裏的環形隧道內(nei) 。
9,人類探測器創zui遠紀錄
歐洲航天局官員2005年1月15日淩晨宣布,地麵控製中心已收到來自“惠更斯”號探測器經由“卡西尼”號飛船傳(chuan) 回的信號,表明“惠更斯”號已成功登陸土衛六。這創造了人類探測器登陸其他天體(ti) zui遠距離的新紀錄。
“惠更斯”號探測器是1997年10月由美國“卡西尼”號飛船攜帶發射升空的,經過7年約35億(yi) 公裏的飛行後進入土星軌道,並於(yu) 2004年12月25日分離。
10,龐加萊猜想被證明
2006年6月3日,經過美國、俄羅斯和中國數學家30多年的共同努力,兩(liang) 位中國數學家——中山大學的朱熹平教授和美國裏海大學教授及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曹懷東(dong) ,zui終證明了百年數學難題——龐加萊猜想。
1904年,法國學者亨利·龐加萊提出了一個(ge) 猜想:在一個(ge) 封閉的三維空間,假如每條封閉的曲線都能收縮成一點,這個(ge) 空間一定是一個(ge) 圓球。龐加萊的短短幾行字,成為(wei) 數學界100多年未能證明的難題。
龐加萊猜想和黎曼假設、霍奇猜想等一樣,被並列為(wei) 七大數學世紀難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