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Kaiyun全站官网登录 > 培養(yang) 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經營管理人才是當務之急
“新世紀以來的連續6個(ge) 中央‘一號文件’zui終落腳點都是農(nong) 民增收問題。因此,農(nong) 民增收位於(yu) ‘三農(nong) ’。農(nong) 民增收越來越難,其中一個(ge) zui重要的原因是農(nong) 民組織化程度低,分散的小農(nong) 戶難以麵對千變萬(wan) 化的大市場。”中國農(nong) 村合作組織發展研究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主任委員、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副校長傅澤田教授,前不久在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於(yu) 湖南省長沙市舉(ju) 辦的“中國農(nong) 村合作組織發展研究高層論壇”上作出這番表述。
總結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農(nong) 村經濟演變軌跡,可以形成一個(ge) 基本結論:無論是專(zhuan) 業(ye) 化農(nong) 戶的出現,還是“公司+農(nong) 戶”模式的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的推進,都沒有很好解決(jue) 千家萬(wan) 戶的小生產(chan) 與(yu) 千變萬(wan) 化的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傅澤田認為(wei) ,我國已經到了必須通過提高農(nong) 民組織化程度來促進農(nong) 民增收的階段,加快發展農(nong) 村合作組織是的選擇。
傅澤田認為(wei) ,由於(yu) 我國農(nong) 民合作組織起步較晚,各項政策有待於(yu) 進一步落實,合作社內(nei) 部管理尚不規範,和普通農(nong) 民共贏的利益格局還未形成。已組建的合作社由於(yu) 規模小,運轉資金嚴(yan) 重不足,經營管理人才匱乏。我國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組織麵臨(lin) 兩(liang) 大挑戰,一是推動農(nong) 村合作事業(ye) 健康發展的外部環境沒有形成,二是合作社內(nei) 部缺乏具有合作理念的企業(ye) 家或領導人。推動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組織規範、快速、健康發展,培養(yang) 造就一批善經營、會(hui) 管理、懂技術、有奉獻精神的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經營管理人才是當務之急。
傅澤田以“加快農(nong) 村合作組織建設,促進農(nong) 村社會(hui) 經濟發展”為(wei) 題,介紹了國內(nei) 外農(nong) 村合作組織的發展曆程和我國農(nong) 村合作組織發展的基本態勢。從(cong) 世界各國合作運動的經驗看,農(nong) 民合作組織的領域十分廣泛,涉及生產(chan) 、消費、供應、銷售、信貸、保險等各個(ge) 領域,其具體(ti) 形式多樣,大體(ti) 可歸為(wei) 合作社和協會(hui) 兩(liang) 大類;而我國農(nong) 村合作組織處於(yu) 起步階段,多以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組織的形式出現。
據農(nong) 業(ye) 部門統計,2007年底,全國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組織已超過15萬(wan) 個(ge) 。到2006年為(wei) 止,加入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組織的成員總數已達到3870多萬(wan) ,是2002年的7.2倍,其中農(nong) 戶成員3480萬(wan) ,占全國農(nong) 戶總數的13.8%,比2002年提高了11個(ge) 百分點。而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農(nong) 村發展研究所2009年2月對全國26個(ge) 省(區)的近2000個(ge) 農(nong) 戶所做的問卷調查表明,有參加合作組織意願的農(nong) 戶占22.9%,而實際參加專(zhuan) 業(ye) 合作組織的農(nong) 戶僅(jin) 占4%。不探究哪組數字更接近於(yu) 農(nong) 村專(zhuan) 業(ye) 合作組織的實際情況,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我國大多數農(nong) 民還徘徊在農(nong) 村專(zhuan) 業(ye) 合作組織之外。
2007年7月1日,《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法》的頒布實施為(wei) 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法治保障,也標誌著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組織建設進入依法發展的新階段。傅澤田研究認為(wei) ,當前我國農(nong) 村合作組織發展中存在以下五大突出問題。
一是隻注重發展數量,不注重質量與(yu) 規模。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組織在設立初期,隻注重了數量,致使合作組織數量驟增,但質量普遍不夠高,規模偏小,有些地方的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組織存在空殼子、虛架子的現象。二是融資渠道單一,運轉資金嚴(yan) 重不足。大多數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組織的個(ge) 體(ti) 成員經濟實力弱小,基本上都是白手起家,無力提供充足資金,會(hui) 員會(hui) 費繳納。目前多數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組織沒有啟動資金,資金短缺使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組織在擴大規模、實現可持續性發展過程中舉(ju) 步維艱。三是經營管理人才匱乏,過度依賴政府或。大多數的農(nong) 民帶頭人綜合素質不高,適應市場經濟的意識和能力不強,懂技術會(hui) 管理、市場開拓能力強的複合型人才更缺乏,更談不上運用現代管理技術進行策劃管理,很大程度上製約了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組織的創新和發展。四是財務製度不健全,財會(hui) 人員素質普遍偏低。一些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組織連zui基本的股權登記製度都沒有,兼職的財會(hui) 人員也大多來自社員,他們(men) 基本沒有受過係統的專(zhuan) 業(ye) 培訓,不懂會(hui) 計核算,不懂基本的財經政策法規。五是團體(ti) 社員壟斷經營管理權現象嚴(yan) 重,農(nong) 戶喪(sang) 失經營決(jue) 策權。目前,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組織雖然也建立了社員大會(hui) 、理事會(hui) 、監事會(hui) 的三方治理結構,但在一些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組織中專(zhuan) 業(ye) 大戶、擁有產(chan) 能、技術、資金、管理和信息控製優(you) 勢,往往也是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組織zui大的投資者,因此,大多數普通農(nong) 戶社員為(wei) 了換取市場收益,自願放棄了對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組織的部分剩餘(yu) 控製權。
針對農(nong) 村合作組織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傅澤田提出加快發展我國農(nong) 村合作組織的對策建議:一是統一思想,強化對加快發展農(nong) 村合作組織的戰略認識。隨著我國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生產(chan) 經營活動單靠分散經營的農(nong) 民已遠遠不夠,客觀上需要越來越多的合作組織。建議政府決(jue) 策層要統一思想,強化對加快發展農(nong) 村合作組織的戰略認識,支持和鼓勵農(nong) 民積極參與(yu) 農(nong) 村合作組織建設中來,提高我國農(nong) 民組織化程度。二是突出特色,循序漸進,推進農(nong) 村專(zhuan) 業(ye) 合作組織穩步發展。要堅持從(cong) 實際出發,因地製宜,循序漸進,合作組織的組織形式、發展速度和發展規模等都要和農(nong) 村社會(hui) 生產(chan) 力水平、經濟發展程度等實際情況相適應。三是必須堅持合作經濟的基本原則,充分尊重農(nong) 民的意願和選擇。始終以農(nong) 民為(wei) 主體(ti) ,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原則,使合作組織真正成為(wei) 農(nong) 民社員所有、社員所控並為(wei) 社員服務的農(nong) 民自助組織。四是建議政府對農(nong) 村合作組織給予必要的支持。加大政府對農(nong) 村合作組織的財政、稅收、信貸支持力度。建立農(nong) 業(ye) 合作發展基金,用於(yu) 新型農(nong) 村合作組織建設,支持符合產(chan) 業(ye) 政策的合作組織的生產(chan) 發展、技術推廣、貸款貼息、教育培訓等。五是建議在農(nong) 業(ye) 大學建立專(zhuan) 業(ye) 合作組織培訓學院。針對合作組織開展培訓,包括組織管理、財務管理、市場管理、種(養(yang) )技術等,這是一條值得探索的途徑和比較務實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