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全生育期均可發生叢(cong) 矮病,病初植株上部葉片出現黃白相間的斷續虛線條,以後發展為(wei) 不均勻的黃綠條紋,分蘖明顯增多,植株矮縮,呈叢(cong) 矮狀。冬小麥播後20天即可顯症。苗期染病的植株一般不能越冬即死亡,能存活下來的植株返青後分蘖繼續增加,生長纖弱,葉片上有明顯的黃綠相間的條紋,嚴(yan) 重矮化,一般不能抽穗而提前枯死。冬前染病較晚尚未表現症狀以及早春染病的植株,在返青和拔節期陸續顯症,表現為(wei) 葉色濃綠,莖稈粗壯,多不能抽穗或抽穗後不結實。拔節期染病的植株,上部新生葉出現條紋,能抽穗,但穗粒數減少,子粒秕瘦。孕穗期染病的植株症狀不明顯。植株染病後嚴(yan) 重矮縮,分蘖無限增多,這是該病區別於(yu) 其他病毒病的重要特征,生產(chan) 上可以據此判斷小麥是否得了叢(cong) 矮病。
小麥叢(cong) 矮病屬病毒病,病原為(wei) 北方禾穀花葉病毒,由灰飛虱傳(chuan) 播。灰飛虱吸取寄主植物上的汁液後不能立即傳(chuan) 毒,需在蟲體(ti) 內(nei) 經過一個(ge) 循回期才能傳(chuan) 毒。日均溫26.7℃時循回期平均為(wei) 10~15天,20℃時平均為(wei) 15.5天。灰飛虱一旦獲毒可以終生傳(chuan) 毒,但不能通過卵傳(chuan) 給後代。冬麥區灰飛虱秋季從(cong) 帶病毒的越夏寄主上大量遷飛至麥田危害,造成早播秋苗發病。帶毒若蟲在雜草根際或土縫中越冬,次年遷到麥株上危害。小麥成熟後灰飛虱遷飛至自生麥苗、水稻等禾本科植物上越夏。感病株發病快慢與(yu) 氣溫有關(guan) ,日均溫在16℃時,潛育期一般為(wei) 10~11天;日均溫在22℃時,潛育期一般為(wei) 11天。小麥叢(cong) 矮病毒的寄主範圍較廣,能侵染62種禾本科作物和雜草,小麥、大麥等是病毒主要的越冬寄主。冬小麥播種過早,夏秋多雨、冬暖春寒,以及鄰近草坡、雜草叢(cong) 生的麥田,發病重。
小麥發生叢(cong) 矮病後無藥可治,防治傳(chuan) 毒介體(ti) 灰飛虱是控製該病發生的zui根本措施。清除田間及田邊雜草,不過早播種,可以減輕病害發生。在秋季小麥出苗達20%時,如果田間蟲量較大,應用吡蟲啉等藥劑防治;在小麥生長中後期,可以結合防治蚜蟲等害蟲用吡蟲啉等藥劑防治。發病較輕的田塊,噴施1.5%植病靈Ⅱ號或20%病毒A等防病毒藥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田間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