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水稻的種植區域廣闊,從(cong) 南到北水稻的種植類型有早、中、晚和單、雙季稻之分。尤其南方的早稻和東(dong) 北的寒地水稻,在插秧後的幼苗生長期間,有時會(hui) 出現稻苗發僵問題。表現為(wei) 插秧後水稻緩苗慢,稻苗不長或緩長,農(nong) 民稱之為(wei) “僵苗”。造成僵苗的原因很複雜,仔細觀察比較會(hui) 發現水稻僵苗症可以分成以下三種類型:
水稻缺鋅引起的僵苗症
通常水稻缺鋅引起的僵苗症出現在插秧後2~4周之內(nei) ,以20天左右的發病率為(wei) 較高。稻苗新葉基部失綠而發白,老葉沿葉脈兩(liang) 側(ce) 呈褐色斑塊,或有不規則的褐色斑點;下部*葉的幹枯,新抽出的葉片短而窄,出葉速度緩慢,不分蘖,植株矮縮,農(nong) 民稱為(wei) “倒縮苗”。早稻田如果出現成片發僵,會(hui) 明顯影響稻穀產(chan) 量。
此類僵苗生成的直接原因是秧苗缺鋅。發病區分布的規律:以塘田多,高田少;新圍稻田多,老稻田少;低溫陰雨年份多,高溫陽光充足年份少。從(cong) 以上分布規律看,造成缺鋅的環境條件是低溫和土壤有效鋅供應不上,例如,石灰性土壤和鹽堿土的有效鋅含量低,易缺鋅;土壤連年過量施用化學磷肥,也會(hui) 使土壤中的有效鋅降低,而導致稻田出現誘發性缺鋅;還有稻田長期不施有機肥也不補充微量元素鋅等。
水稻缺鉀引起的僵苗症
水稻缺鉀引起的僵苗一般是在稻種返青後就會(hui) 出現,在移栽後20~30天內(nei) 達到高峰。主要症狀是:生長停滯,植株矮小,葉色深綠,分蘖少。植株下部葉片從(cong) 葉尖向葉基逐漸出現黃褐色到赤褐色斑點,並連成條斑。嚴(yan) 重時葉片自下而上出現葉緣破裂的症狀以至於(yu) 枯死。原因是土壤的有效鉀供應不上,例如在砂性強的土壤或漏水田;間接原因可能是過量偏施氮肥,造成氮鉀營養(yang) 嚴(yan) 重失衡而誘導水稻缺鉀;還可能由於(yu) 稻根遇冷害等
水稻缺磷所引起的僵苗症
水稻缺磷形成的僵苗症狀是新葉暗綠,下部葉色紫紅,葉片小而直立,葉鞘長而葉短。稻苗分蘖少、根係少呈褐色、無白根。原因是土壤的有效磷供應不上,造成稻苗缺磷。而苗期是磷營養(yang) 的臨(lin) 界期,對磷表現敏感,容易缺磷。間接原因zui主要的是稻田水涼、土溫低。冷涼的環境既可使土壤中有機態磷的釋放受阻,又使土壤中無機磷向根表的遷移困難,造成了磷供應不上。
從(cong) 分析三種不同類型的“僵苗”看,水稻苗期出現僵苗的原因是多方麵的。首先要根據植株長相和環境條件進行綜合判斷,確定缺素的類型。在防治上既要對症施肥,又要綜合考慮稻田的溫度和水分管理,才能取得解決(jue) 僵苗問題的良好效果。
對症施肥是關(guan) 鍵
對症施肥是解決(jue) 僵苗問題直接而有效的措施。但是為(wei) 了作到“對症”就先要確診。確診的原則是將植株外觀症狀的識別與(yu) 測定土壤養(yang) 分的診斷相結合。尤其是對於(yu) 是否缺乏微量元素的問題要更加慎重。例如,要通過測定土壤有效鋅的含量來對水稻缺鋅型僵苗症加以校驗。在肯定了缺鋅症以後,還要合理選用適宜的鋅肥品種、施用量和均勻的施用方法才可實現藥到病除;在磷肥補施的方法上,要講究磷肥品種的選擇和適當的施肥位置,一般南方水稻用普通過磷酸鈣或鈣鎂磷肥,而且要把磷肥施到土下根係夠得著的位置;對於(yu) 缺鉀型僵苗症的防治,主要是補充鉀肥,適宜水田施用的鉀肥品種以氯化鉀為(wei) 優(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