谘詢熱線

19032001373

當前位置:首頁  >  技術文章  >  水稻惡苗病鑒別方法

水稻惡苗病鑒別方法

更新時間:2008-07-05      點擊次數:4180
水稻惡苗病鑒別方法
來源:南匯農技中心 類別:技術文章 更新時間:2008-7-5 11:34:51 閱讀2次
水稻惡苗病又名徒長病、白稈病,屬於真菌性病害,在水稻苗期至穗期均可發病,全國稻區普遍發生。近年來,隨著粳稻麵積的擴大和旱育秧技術的推廣,惡苗病的發生日趨嚴重,一般減產10 %~20 %,發病嚴重的可減產50 %以上。
1 症狀識別
1.1 苗期症狀
水稻苗期zui易感病,且發病程度與種子帶菌有關。重病穀不發芽,或發芽後不久即死亡。病輕的種子出苗後,當土溫達到25~30 ℃時,就開始表現症狀,全株淡黃綠色,生長細長,一般高出健苗1/3左右,根部發育不良(有時不明顯);葉片和葉鞘窄長,部分移栽前死亡。濕度大時在枯死苗近地麵部分有時產生淡紅色或白色黴狀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
1.2本田期症狀
在秧田不表現症狀的帶菌秧苗,移栽後半月至一個月出現病株,一般病株比健株高,但分蘖少或不分蘖,節間顯著伸長,節部常彎曲露出葉鞘之外,下部幾個莖節倒生許多白色或黃褐色的不定根。剝開葉鞘,有時可見節的上下組織呈暗色,莖上有暗褐色條斑,剖開病莖,可見白色株絲狀菌絲體,以後莖稈腐朽,重病株在孕穗前枯死,輕病株提前抽穗,穗形短小或籽粒不實,有的變成白穗。天氣潮濕時,在枯死病株的表麵長滿淡紅色或白色粉黴,後期散生或群生藍黑色小粒。
1.3 穀粒症狀
水稻抽穗期穀粒也可受害,嚴重的變為褐色,不能灌漿結實變成癟粒,有的病粒內外穎縫合處有一層線狀條紋,天氣潮濕時產生淡紅色黴層。發病輕的僅穀粒基部或變為褐色,有的病粒外表無明顯症狀,但內部有菌絲潛伏。
2 病原菌形態識別
病菌的分生孢子梗無色,分生孢子有大、小兩型。小型分生孢子卵形、橢圓形或紡錘形,單胞,偶見雙胞,zui初在孢子梗上串生成長鏈或簇生成球狀,以後分散;大型分生孢子無色,細長,新月形,兩端彎曲尖削,基部有足細胞,一般有3~5個隔膜,通常著生於多次分枝的無色分生孢子梗上,大量孢子聚集時,呈淡紅色,幹燥時呈粉紅色或白色。
惡苗病的發生程度直接影響水稻有效穗數量和產量,因此準確和快速鑒別惡苗病並及時采取措施至關重要。但是,在惡苗病發生普遍時尤其要注意與生理性病害和病毒性病害的區別:生理性病害一般表現為老葉或下部葉片先發病;病毒性病害多心葉和上部幼嫩葉片先發病;而惡苗病通常全株(包括葉片和葉鞘)表現症狀。
kaiyun开云真人
  • 聯係人:陳麗婷
  • 地址:杭州市拱墅區祥園路中國(杭州)智慧信息產業園3號樓11-13樓
  • 郵箱:yangli@top17.net
  • 傳真:86-0571-86059660
關注我們

歡迎您關(guan) 注我們(men) 的微信公眾(zhong) 號了解更多信息

掃一掃
關注我們
版權所有©2025kaiyun开云真人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xml    總訪問量:970007
    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