谘詢熱線

19032001373

當前位置:首頁  >  技術文章  >  葡萄黑痘病

葡萄黑痘病

更新時間:2017-04-14      點擊次數:1418

  葡萄黑痘病又名瘡痂病,俗稱“鳥眼病”,我國各葡萄產(chan) 區都有分布。在檢、夏季多雨潮濕的地區,發病甚重,常造成較大經濟損失。
  症狀:
  葉受害後初期發生針頭大褐色小點,之後發展成黃褐色直徑1-4毫米的圓形病斑,中部變成灰色,zui後病部組織幹枯硬化,脫落成穿孔。幼葉受害後多扭曲,皺縮為(wei) 畸形。 
   果實在著色後不易受此病侵染。綠果感病初期產(chan) 生褐色圓斑,圓斑中部灰白色,略凹陷,邊緣紅褐色或紫色似"鳥眼"狀,多個(ge) 小病斑聯合成大斑;後期病斑硬化或龜裂。病果些味酸、無食用價(jia) 值。 
   新梢、葉柄、果柄、卷須。感病後zui初產(chan) 生圓形褐色小點,以後變成灰黑色,中部凹陷成幹裂的潰瘍斑,發病嚴(yan) 重的zui後幹枯或枯死。 
  病原
  葡萄黑痘病病原菌是葡萄痂囊腔菌 ,屬子囊菌亞(ya) 門,無性階段為(wei) 葡萄痂圓孢菌,屬半知菌亞(ya) 門。病菌的無性階段致病。有性階段病菌很少見。病菌在病斑的外表形成分生孢子盤,半埋生於(yu) 寄生組織內(nei) 。分生孢子盤含短小、橢圓形、密集的分生孢子梗。頂部生有細小、卵形、透明的分生孢子,大小4.8~11.6微米×2.2~2.7微米,具有膠粘胞壁和1~2個(ge) 亮油球。在水上分生孢子產(chan) 生芽管,迅速固定在基物上,秋天不再形成分生孢子盤,但在新梢病部邊緣形成菌塊即菌核,這是病菌主要越冬結構。春天菌核產(chan) 生分生孢子。
  子囊在子座梨形子囊腔內(nei) 形成 ,尺度為(wei) 80~800微米×11~23微米,內(nei) 含8個(ge) 黑褐色、四胞的子囊孢子,尺度為(wei) 15~16微米×4~4.5微米。子囊孢子在溫度2~32℃萌發,侵染組織後生成病斑,並形成分生孢子,這就是病菌的無性階段。
  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si) 體(ti) 在果園內(nei) 殘留的病組織中越冬,以結果母枝及卷須上的病斑為(wei) 主。翌年環境條件適合時產(chan) 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風雨傳(chuan) 播,zui初受害的是新梢及幼葉,以後侵染果、卷須等。孢子侵入後潛育期6-12天。該病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初溫度升高後開始發病,發病盛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10月以後病害停止發展。從(cong) 葡萄生育期看,病害發生於(yu) 現蕾開花期。
  葡萄抗病性隨組織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如嫩葉、幼果、嫩梢等zui易感博停止生長的葉片及著色的果實抗病力增強,偏施氮肥、新梢生長不充實、秋芽發育旺盛的植株及果園土質黏重、地下水位高、濕度大、通風透光差的均發病較重。
  預防措施:
  1、苗木消毒。由於(yu) 黑痘病的無距離傳(chuan) 播主要通過帶病菌的苗木或插條,因此,葡萄園定西時應選擇無病的苗木,或進行苗木消毒處理。
  2、*清園。由於(yu) 黑痘病的初侵染主要來自病殘體(ti) 上越冬的菌絲(si) 體(ti) ,因此,做好冬季的清園工作,減少次年初侵染的菌源數量和減緩病情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yi) 。
  3、利用抗病品種。不同品種對黑痘病的抗性差異明顯,葡萄園定植前應考慮當地生產(chan) 條件,技術水 平,選擇適於(yu) 當地種植。具有較高商品價(jia) 值,且比較抗病的品種。
  4、加強管理。除搞好田間衛生,盡量減少菌源外,應抓緊田間管理的各項措施,尤其是合理的肥水管理。
  5、藥劑防治。在搞好清園越冬防治的基礎上,生長季節,在開花前後各噴1次1:0.7:250的波爾多液或500~600倍的百菌清液,對控製黑痘病有關(guan) 鍵的作用。此後,每隔半月噴1次1:1:200的波爾多液,可有效地控製黑痘病的發展。噴藥前如能仔細地摘除也出現的病梢、病葉、病果等則效果更佳。

 

kaiyun开云真人
  • 聯係人:陳麗婷
  • 地址:杭州市拱墅區祥園路中國(杭州)智慧信息產業園3號樓11-13樓
  • 郵箱:yangli@top17.net
  • 傳真:86-0571-86059660
關注我們

歡迎您關(guan) 注我們(men) 的微信公眾(zhong) 號了解更多信息

掃一掃
關注我們
版權所有©2025kaiyun开云真人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xml    總訪問量:982737
    技術支持: